引子
“我不愿作(zuo)这样(yang)(yang)的(de)(de)老师(shi),以为学(xue)生(sheng)的(de)(de)成(cheng)绩就是学(xue)生(sheng)的(de)(de)一切。我会告诉(su)他们(men),人(ren)(ren)生(sheng)其实很长,每个阶(jie)段(duan)的(de)(de)要求都(dou)不一样(yang)(yang),即使现在(zai)成(cheng)绩不好,只(zhi)要你(ni)能好好作(zuo)一个人(ren)(ren),你(ni)就会获得(de)很多。”……9月7日,《人(ren)(ren)民日报(bao)》网(wang)(wang)络版刊载(zai)(zai)了这篇《我不愿作(zuo)这样(yang)(yang)的(de)(de)老师(shi)》的(de)(de)作(zuo)品,时(shi)值教师(shi)节前夕(xi),人(ren)(ren)们(men)在(zai)感(gan)悟作(zuo)品的(de)(de)造句金良的(de)(de)同时(shi),也感(gan)叹(tan)于作(zuo)者(zhe)对学(xue)生(sheng),对教育(yu)的(de)(de)深彻思量(liang)。殊不知(zhi),作(zuo)者(zhe)竟在(zai)我们(men)身(shen)边,他是新都(dou)一中语(yu)文(wen)老师(shi)夏(xia)昆(kun)。采访时(shi),记者(zhe)得(de)知(zhi),作(zuo)品系夏(xia)昆(kun)老师(shi)10年(nian)前著作(zuo)。一出炉即得(de)到报(bao)纸网(wang)(wang)络的(de)(de)广为流传,期间(jian)也被改编过无(wu)数版本,而(er)这次(ci)能在(zai)人(ren)(ren)民网(wang)(wang)刊载(zai)(zai),夏(xia)昆(kun)感(gan)到无(wu)比(bi)荣光,他认为这是对他教育(yu)方式和教育(yu)思考的(de)(de)一种肯定。
夏昆:从应试高手到窗前守望者
本刊记者 黄杨敏
初见夏昆是在新都一中高一九班的教室里,后面的学生搬着板凳挤到了前排,夏昆夹杂在学生中,大家悄无声息地散乱坐着,黑板左方的屏幕上播放着贾樟柯的电影《三峡好人》。除了主课语文以外,他还给学生教“诗歌鉴赏”、“音乐鉴赏”、“电影鉴赏”3门课。他说:“当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忆高中的时候,能够想起那么多美丽和温馨的瞬间,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。”
应试高手
如果要往夏昆身上贴标签,那么叛逆、个性是再贴切不过的词了。他在《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》中这样写道:“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,以为学生的成绩就是学生的一切;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,就恨铁不成钢;以为老师的价值所在就是一贯正确;不顾一切地占用学生的时间,恨不得他们睡觉都梦到上我的课;以为教育可以替代一切……”
这番宣言跟他的外在形象颇为吻合:高个子、络腮胡、长头发,休闲装扮、不修边幅。
事实上,这个粗犷的汉子也曾是单纯而驯服的应试教育高手。
夏昆1992年从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,一直在应试氛围最为浓厚的高中学校教书。经过多年的打拼,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。
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,经一位老教师的指点,他下了很大功夫认真研究考题之后,应试水平迅速飞涨。当时,他所在的学校只是西昌市一个乡镇的子弟校,生源不好。但就这样,他和同事们创造了升学奇迹。
奇迹发生后,丰厚的回报接踵而至。一下子,他就成了学校乃至全市语文教学的高手,年级组长的官帽送上门来。
但是,在这些荣誉背后,夏昆并没有膨胀,反而开始静下来沉思:“到底教育是为了什么,教育与生命的联系又是什么?”
一个不折不扣的应试(shi)教(jiao)育高手,心中开始(shi)充满了疑惑。
播洒阳光
学生时代,夏昆的成绩大起大落。成绩好的时候,是老师的骄傲、父母的宠儿;成绩差的时候,又成了老师的眼中钉。夏昆说:“我既遭受过歧视与压制,也享受过光环与荣誉,所以我知道当老师对优生过分宠爱时,其实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正。”
教师该如何对待学生,尤其是如何对待差生?这是夏昆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。他当然清楚,对老师来说,学生的成绩很重要,这是教师在单位安身立命的资本。但他更清楚,对学生的生命来说,成绩未必是最重要的。
夏昆认为,教育的效果应该是10年或者20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。他说:“学习成绩本来是重要的,但是过分地把成绩当成唯一的目标,就会走向反面,甚至是反教育的了。教育的目的原本就是成就生命。而一个孩子的人生路径远远不止学习成绩这一种。只要学生对生活有信心,有不屈服的信念,品德上没有问题,哪怕成绩上一无是处,也会成为很了不起的人,成为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人。”
同事廖桂昭说,夏昆是一个随时都在向学生播洒阳光的老师,“他有一份难能可贵的天真,他的天真是天然的、本质的,一点都不功利”。
可事实上,一位语文教师仅仅播洒阳光,在高中学校是站不稳脚跟的。反抗需要勇气,更需要底气,不能光喊口号。因为在当前的教育困境中,每一位教师都是在走钢丝,一边是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良知,一边是应试的要求;既要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,也要帮助学生取得一张大学的门票。
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曾听过夏昆的一节语文课,他说:“夏昆是一个素质相当好的老师,特别是他对音乐,包括西方古典音乐的素养是在普通老师中很少见到的,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第一流的语文教师。”
2011年11月,夏(xia)昆的第(di)二本书《率性教(jiao)书》出(chu)版。常州的老(lao)师(shi)东方雪读完(wan)后(hou)感慨地说:“教(jiao)师(shi)是(shi)最好(hao)的教(jiao)育资(zi)源,一个(ge)好(hao)教(jiao)师(shi)就是(shi)学生一生也(ye)读不完(wan)的一本书。而这(zhei)个(ge)‘好(hao)’字的前提(ti),就是(shi)这(zhei)个(ge)教(jiao)师(shi)真(zhen)实思考自己面对的教(jiao)育,真(zhen)诚地面对学生。”
打开窗户
除了课堂知识,我们还能、还应该给学生点儿什么?夏昆决定“开窗”。
夏昆制订了一张特殊的课表,课表上的课程不是学校规定的,而是自己添加的。课表一共有三个主要内容:诗歌鉴赏课、音乐鉴赏课、电影鉴赏课,都安排在早读或者自习课时间。
这三件事中最早做的是诗歌鉴赏。当时,夏昆的出发点很功利:希望学生们能够自己下去查找一些诗词,多积累一些,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。
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现代诗,很有水平。讲解完了,他说:“今天这首诗我没有写作者,因为作者就是我自己。”
那一瞬间,夏昆和同学们都惊呆了,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于是,就有学生把几首诗放在一起做比较阅读;有学生给大家开设了“泰戈尔诗歌讲座”、“日本俳句讲座”、“客家话讲座”、“自由与民主讲座”;还有的刻光碟、做PPT,全方位进行介绍……
于是,诗歌鉴赏课演变成了“百家讲坛”。
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,夏昆开设了第二门“选修课”:音乐鉴赏,和第三门“选修课”:电影鉴赏。
十多年来,夏昆也经历过学生的不理解,曾经有孩子上课时在下面玩手机;也有很多孩子心疼珍贵的时间,看课本,做作业;而有些孩子,干脆就睡着了。有时候夏昆会提醒一下,但更多的时候没有过分要求。他告诉学生:“我只是为你们打开一扇窗,让你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风景,至于你是否喜欢这风景,我无法强求,但我还是得告诉你,这风景很美,如果你的人生有了它,一定会更加精彩。”
从1998年开设这3门课到(dao)现在,已经14年了。这十多年中,夏(xia)昆教过的(de)数百名(ming)学生,都同样(yang)受过了诗词、音(yin)乐和电影(ying)的(de)三重洗礼。
记者手记
夏昆说,仅仅传授课本上的之乎之也,充其量就是个“教书匠”。
在夏昆的理解中,教育的核心力量应该是“美好”,通过老师的“教”与学生的“学”,了解更多美好的事物,让人对美好充满向往。于是,他愿意做一个打开窗户的人,让他的学生通过窗户看见美好,寻找美好。
其实,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。夏昆的不同,在于他在不断的思考,在每一个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,让教学方式时常保鲜。同时,他给自己制定标准,权衡“我不愿做这样的老师”,为自己愿意做怎样的老师找到路径。